柔和音樂響起,鏡頭下的紅磚牆、柏油路交代純樸的鄉間;遠方,遮陽的帽、藍白相間的洗衣粉提袋,攝影機不動下,抖擻的精神、拖磨75載人世滄桑的步伐,愈行愈近。畫面一轉,沉思、火車的通過,影片男主角「幸福列車長」劉金成的口白,還有反覆在福音單張上蓋著教會圓戳章的動作……。
1分鐘不到,觀眾的心跳已經跟著影片中這位每天在區間車上發《耕心》週刊的金成伯節奏。

 

福音列車長-教會公報社.mov

 

 

 青少年的陪(培)育......永光教會

 

在永和,禮拜天的早上能夠吸引人早早離開被窩的,無非是在巷弄間的永和豆漿早餐店,在誘人的黃豆香氣與剛出爐的酥脆燒餅油條下肚後,一天所需的活力彷彿都衝好電,蓄勢待發。除了身體需要豐盛早餐,心靈同樣也需要得到飽足!熱情活潑的永光長老教會主日禮拜,台、華語場次任選,有振奮人心的敬拜讚美、火熱的禱告,也有用心準備的講道。 

永光教會是個典型的都市教會,歷經建堂、與數次擴建,在2002年搬離嘈雜的市場,於中正路145號3樓獻堂,不僅各項活動、聚會有更舒適的空間與品質,明顯方便的位置,也便於吸引更多慕道友。為使聯誼導向的團契能夠在靈性上更為扎實,2006年永光教會開始轉型為小組教會,藉由小組模式達到信徒造就,並活絡教會兄姊的關係。 

近10年來,聚會人數由150多人,增長至目前,主日上午2場禮拜共約300人。現在永光教會主日上午9點為台語禮拜,參與會友多為中壯年至長者;10點45分進行華語禮拜,人數比台語禮拜更多,許多青年學子都很享受在禮拜中。雖然2場禮拜使用的語言不同,但不變的是永光教會牧師周信榮走下講台,以活潑的手勢、與會友問答的互動,搭配以圖片為主而非逐字稿的投影,將該週的信息傳講給每個會友,會友坐在特別訂製既舒服又不易打瞌睡的椅子上專心聽講,因為牧師的信息會是接下來週間小組聚會時的討論資料。 

除了活潑的主日禮拜與細胞小組之外,永光教會還有少年讚美舞團,讓正值活動力旺盛的青少年可以用跳舞與信仰結合;針對社區也有兒童舞班,並與秀朗國小合作,舉辦學童悅讀營為需要關心的學生建立自信心,不只將福音預工的對象放在小孩子,同時也以此契機接觸學生家長。
面對目前總會推行的「一領一.新倍加」宣教運動,周信榮反省,「若個別教會的自主性太強,反而會浪費資源,教會間要彼此合作,各自突顯特色,不需擔心會友在各個教會間的流動,營造讓信徒自主選擇教會的空間。」同時,重整牧師、長執對長老教會總會、中會的認同委身,避免鬆散、各行其是而事倍功半的服事。 

「教會兄姊的眼睛是雪亮的,牧師需要成為模範!」周信榮說,談合一,牧師要先與小會能合一,小會順服牧師、牧師順服基督,才能蒙神賜福。對於服事者須要求,認清服事時的身分不是一般會友,不是台上的表演者,而是彼此同工;牧師本身也要持續進步, 講道須用心準備。
周信榮舉自己為例,為了製作更活潑的講道投影片,不惜更換系統,重新學習相關軟體,並時常想著要如何改善,希望幫助會友更容易吸收。最後,周信榮提醒,硬體設備的進步是比較簡單的,軟體(包括教會整體的走向、目標)才是更重要的

http://www.tcnn.org.tw/video-detail.php?vid=47

 

 

五階段培育孩童發展計畫,每年進行一個階段,共計5年課程.....台南中會安順教會

 

◎陳清休(台南中會安順教會牧師)
在今日,世界上幾乎所有教會的兒童佈道,都步入瓶頸,呼喊需要有更新的能力及創意,我們需要一個「兒童佈道的宗教改革」;您的教會若正好有這樣的需要,MEBIG可以提供一個相當不錯的方式。
根據馬可福音9章19節強調,兒童與成人都同樣屬一靈,「沒有所謂小孩的小孩,但有所謂小孩的人。」因此,兒童佈道不該僅是「主日學的遊戲、講聖經故事」或是「成人活動中的照養兒童」,而是面對兒童貴重靈魂的禮拜。大人佈道要破冰與培靈領受信息,孩童也要在靈命上獲得造就,MEBIG便以此為理念而成立。

MEBIG是取Memory、Bible、Game開頭的一種兒童創意事工的方法、策略與異象,是培訓孩童門徒化的過程。Memory是上帝話語的道成肉身,也就是意味著門徒訓練;Bible是神的話語,也就是禮拜,Game則是表達提供喜樂的事成為特徵。換句話說,MEBIG是提供屬靈喜悅的禮拜,重視喜樂的遊戲,是門徒訓練的計畫。

MEBIG有五階段培育孩童發展計畫,每年進行一個階段,共計5年課程。第一年:MEBIG的原理原則。第二年:小朋友的召集方法。第三年:MEBIG的協談。第四年:MEBIG的診斷。第五年:MEBIG的成長。藉由5年計畫塑造,讓孩子得以門徒化。
MEBIG可以形成一種以生命帶生命的傳承動力(年長帶青少年及兒童),以愛的事奉為旌旗,一直成長變化為基督精兵;MEBIG使參加的牧師、老師與學生都有連結、分享互動的機會,從遊戲當中更體驗到喜樂的祝福。
MEBIG的禮拜以神為中心,禮拜中可以感覺到生命的喜悅,在敬拜跳舞中,師生有如被喜樂的靈充滿,一起用肢體語言和好。如同詩篇148篇12節所說:「少年人哪,少女啊,老年人哪,孩童啊,你們都要頌讚祂。」在信息傳講時,牧師也以上好的福份餵養他們。
在MEBIG的遊戲中,如同母雞帶小雞,領袖以身教融入學生的學習,教導聽從、順服的功課,小雞學習母雞樣式成長,無形中以陪伴成長的方式,教導孩童聽老師的話。「孩童的動作是清潔,是正直,都顯明他的本性。」(箴言20章11節)有次序玩遊戲,遵守遊戲規定,培養在生活中建立遵守規範信條的樣式。

「王要把這卷書放在身邊,終生研讀,學習怎樣敬畏上主,切實遵行裏面所記載的一切法律誡命。」(申命記17章19節)因此在MEBIG中,孩童更要讓他們在比賽中背誦金句,從金句中學習敬畏主、遵守規範、得著幫助。
分班時,MEBIG以小孩子為中心,在課程中,老師藉由研讀上帝的話、禱告、吃點心等,時時觀察小孩的狀況,予以協助,進一步加以牧養與協談。此外,在前期的工作中,老師還會探訪、電訪、寫明信片鼓勵,並舉辦該期MEBIG學員的營會,用心成為孩童的屬靈父母。
盼望MEBIG能夠成為一種兒童事工的改革模式,讓更多孩子能因此在信仰上得到成長與造就。
http://www.tcnn.org.tw/video-detail.php?vid=48

 

 

打掉圍牆. 讓部落與教會更親近. 兒童事工與老人事工的....長光教會

 

陳福春(Acun)牧師2000年來到東美中會長光教會時,這間教會還高聳著圍牆,雖然座落在長光部落的大馬路邊,但族人與教會很少往來。
「簡單說,就是教會與部落不合。」陳福春回憶以前的長光教會很重視靈性追求,因而排斥傳統原住民文化,會友被禁止參加豐年祭,也不准唱跳原住民歌舞,甚至會燒毀傳統服飾。除此之外,還有幾個嚴重的問題例如:教派分立(基督教與天主教)、阿美族文化失落、酗酒、老人問題等。
「到底教會能為社區做什麼?」陳福春反覆思考,想到或許從教導兒童開始比較不會有爭議,而且兒童好管教,給他們吃、喝、教導正確的思想,更能讓傳統文化從小札根。

2000年9月陳福春向原民會申請經費,在長光教會開設「兒童課後輔導班」,把教會的倉庫改為教室,由他和牧師娘親自授課,將近40位孩子到教會上課。特別是英文課,陳福春認為要讓兒童從小就不怕英文,2004 年起他每年與長老會總會合作ILT(我愛台灣宣教營),外國人及旅外僑民到部落參訪、辦活動,與部落小朋友近距離接觸。

陳福春認為「松年事工」應該是長光教會目前及未來的主力,由於長光部落的長輩很多,高達8成,陳福春2002年開設「老人班」、2003年轉型「松年大學」,至2004年與長濱鄉公所合辦「長濱鄉私立松年大學」,這即是他口中常提到的「東海岸唯一一間私立大學」。
而為了關心年紀更大、行動不便的長輩,2008年起開設「日間照護關懷站」,每週二、四各1次,不分教派,重點在於照顧部落長者,陪伴他們有更好的老年生活。

2005年,陳福買下一塊在社區後方一個小丘陵地,這塊地的願景就是成為長濱鄉的「全人關懷中心」,包括松年大學、日間關懷站、以及短期照護中心,前兩項是目前已經在進行的事工,後者則是希望部落長輩生病或無人照顧時,不必遠赴台北就有個舒適的安養居所。
長光教會提供空間、訓練會友當志工,用心陪伴部落的長輩,不只是因為陳福春看見東海岸有很多老人,更因為這些上了年紀的前輩是每個人家裡的寶貝,他們能夠凝聚下一代、傳承信仰。「錢不是問題,而在於有沒有心!」
陳福春認為事工規畫應該放眼在未來,這一代做得好,下一代都在看,一代接一代,就不怕教會關門無人聞問。
東美中會長濱區目前有9間教會,其中3間無人聚會,教會與牧者不成比例,因此非常需要由較大的教會分享資源給小教會。長光教會的長執工作之一,就是去附近的小教會幫忙。

陳福春認為長執的職責不只有司會而已,應該是要在教會內學習各樣的服事,也要協助牧師拓展教會外其他事工。因此他培養長老講道、帶禮拜,讓他們可以獨當一面,還派他們到鄰近幾間沒有牧者的教會去關心、講道,例如南溪、真柄、白桑安教會等。
東美中會長光教會幾年前陸續在部落社區裡推展幾項松年的關懷事工,協助部落長輩有更充實愉快的晚年生活,2008年教會成立的「日間照護關懷站」便是其中重要的事工之一。利用每週二、四上午時間陪伴長輩,教會與部落族人實際的生活得以連結。日積月累下來,教會基於服務社區的宗旨與愛的行動,逐漸獲得部落族人和社區的認同。

長光教會牧師陳福春表示,社區人口老化的問題,使得這些老年人的生活無法獲得完善的照料。因此在與教會許多同工的努力下,「日間照護」便因應而生。每次來參加「日間照護」的平均人數約有20餘人,年紀大多在70歲以上甚至是80 歲以上。
因為教會推展「日間照護」的事工,外出工作的族人有感長輩在家鄉獲得照顧,也越來越願意在假日時回到教會,並且樂意為教會奉獻。去年陳福春生了一場重病,住院期間達半年之久,幸好教會另一位傳道人張培理接下棒子,使得許多社區事工得以維持。。
http://www.tcnn.org.tw/video-detail.php?vid=52

  

組織化凝聚信徒 勤祈禱不忘宣教...新竹中會迦南教會

  

一、用企業管理,塑造教會認同
做禮拜需要打卡?這一幕如同企業上班的畫面,總是令頭一次到迦南教會的朋友大吃一驚,並疑惑是否有這個必要?教會牧師鄭正人原是企業CEO,中年才領受呼召進入神學院。鄭正人在牧會時積極善用企業管理的經驗,他笑著說,做禮拜要點名,迦南教會大概是全台灣第一間,起因是小組長為了針對出席狀況不穩定的兄姊提供更多關心,卻苦於無法得知確實掌握所屬組員的禮拜狀況,另一方面在社青中有許多資訊人員,在教會中並沒有服事的機會,於是促成了點名系統的開發。
全面E化的報到手續,不僅能夠讓教會確實掌握會友的出席狀況,能夠強化各小組的關懷功能,同時也克服一般中、大型教會在介紹新朋友時,有許多坐得較遠、後方、或副堂禮拜的會友,無法看清楚長相的問題,能夠方便全教會會友在第一時間認識新朋友,並於會後加以寒暄、關心。目前迦南教會每週有3場禮拜,均採打卡報到。

二、以小組關懷,培育信徒靈命
30年前,迦南教會開始推行小組,鄭正人進一步提升小組的功能,幾乎所有的會友都有歸屬的小組,並在週間有固定的小組聚會。以居住地區劃分的小組,除了在彼此互動、交通能更緊密,第一時間的關懷與照顧也能更直接。目前教會各項事務多以小組為單位執行,包括舉辦全教會讀經、聖經測驗等,也以小組為單位彼此有良性的競爭。
迦南教會在2006年設教40週年時,全教會推動手抄聖經,讓每個會友實際動筆抄寫;目前則推動「全教會讀經」運動。教會推動的五年讀經計畫,目前有200多人參加,固定還有以小組為單位的考試。由於考試結果均公布於教會公佈欄上,為了求得更好的測驗成績,各個小組會互相要求、砥礪,無形中也讓會友的信仰因此獲得更深入的培育。迦南教會也十分重視禱告,每個禮拜一、三、五、六的晚上都有查經、祈禱會;每年5月、10月各有1個月的「靈命操練」。

三、向社區宣教,訓練志工投入
迦南教會為了對外宣教的需要,成立了全人生命教育協會,主要為了進入校園從事生命教育而成立,由社區牧師許晟愷擔任總幹事。協會成為教會進入社區的窗口,除了進入學校以外,舉凡教會的夏令營、營會等,都透過協會辦理,不僅容易與社區結合,也能夠進一步發揮協會的價值。目前協會所進行的食物銀行,是桃園14個食物銀行中,唯一一間教會機構,且是14個據點中最受肯定、政府機關視察時指定觀摩的機構。
恩友關懷也是每個禮拜固定的事工,從醫生外診、提供愛餐開始,到現在每個禮拜天都邀請街友進教會,在地下室提供特別聚會與愛餐。這些事工需要大量的人力,因此迦南教會特別規劃「志工大隊」,每年招募會友,甚至社區的朋友一同參與
除了社區的宣教預工,2011年時值迦南教會設教46週年,在計畫設教50週年的願景時,便提出了開拓子會的異象,由陳柏志牧師受教會差派,開設了「迦光福音中心」。

四、新倍加運動,欣喜自家教材
對於長老教會總會推動的「一領一‧新倍加」宣教運動,鄭正人、陳柏志與許晟愷3人一致認為,終於等到長老教會自己的教材了。過去在信徒培育上,常常需要藉助其他教派的教材,如今有本宗完整的培訓計畫,實在值得鼓勵。
針對教材內容,陳柏志則希望能夠有「指南手冊」,提供SOP的進度參考,因為牧師要一口氣把所有教材都看過一遍,再自行安排進度,實在會多花許多時間與精神;許晟愷則代表迦南教會參與新倍加推動中心舉辦的「門徒培育種籽教會」營會,他覺得這套門訓教材內容豐富,但系統性的教導仍可再加強,希望未來能有更多的教材問世。
http://www.tcnn.org.tw/video-detail.php?vid=58

  

無牆教會. 結合部落產業的...泰雅爾中會寒溪教會

  

 

位於宜蘭大同鄉,距離都市約有30分鐘車程、坐落山間泰雅族部落的寒溪教會,曾經教會­面臨人口外流、年齡老化以及財務困境,卻在短短4年間煥然一新,不僅訓練青年和培養出­全職同工,找回年輕人對教會的認同,更率先做起部落總體營造,讓本看似荒蕪的小教會,­成為部落生命力的源頭。寒溪教會體現了「無牆教會」的異象,使讓福音傳出教會、走入了­人群。

無牆教會
30多年前教堂改建時,教會遵照部落耆老們的意見:「教會大門要面對外面,因為有一天­會有很多人從外頭湧入!」現在,老人家的預言實現了。3倍成長的聚會人數常擠滿到坐不­下,每週也幾乎都有不同的團體前來教會參訪觀摩。教會不僅照顧會友,更走出去參與社區­營造,從老人日托到兒少課輔,在地文化推廣到接待外地人,使教會及部落打破了過往封閉­的狀態,讓人與人之間的來往成為傳福音的管道,成為了真正的「無牆教會」。

全職同工
如何留住與培養年輕人,成為部落教會的重要課題。寒溪教會能得到突破,青年力量的興起­功不可沒。青年在教會中參與各種服侍,擔任少年、兒童團契的輔導,也在社區中擔任服務­志工。目前無論是教會接待、部落服務、社區關懷,皆可看見青年的積極熱切的身影。寒溪­教會共有3名青年擔任全職同工,分別負責教會行政、兒少事工、社區宣教。薪水除有教會­奉獻之外,加上申請活動計畫所獲得的經費做為補貼,但他們皆表示既然願意成為同工,志­不在賺錢,而是服侍和學習。

行動圖書車
「他們不來,我們去!」是發起「行動圖書車」活動的重要精神。教會青年擔任說故事志工­,每月至少一次的禮拜日下午,以福音車載送會友們捐送的圖書,在社區各定點鋪上地毯,­吆喝孩子們來聽大哥哥、大姐姐說故事。教會的宣教突破策略是從兒童做起,進一步影響家­庭乃至社區。由於部落較偏遠區域的孩子不常參加教會,因此教會租借簡易場地設立「四方­林兒童課輔班」,讓志工每週二晚間前往陪伴兒童。致力讓孩子得到更好的資源,同時撒下­福音的種子。

獵人學校
黃志堅認為文化如果不傳承,信仰也會失去根,因此發起了「獵人學校」,教授狩獵文化給­願意學習的年輕人,上課場地從教會到牧師的小木屋,甚至帶領男子上山體驗狩獵路徑、制­作用具、認識動植物,女孩則開課教導藤編、織布等傳統技藝。有不少學校及其他教會團體­來到寒溪,體驗和觀摩獵人學校,教會便趁此分享福音,使傳福音的對象從部落在地擴及外­地。

部落營造
交流圈的擴大使教會看見社區關懷的重要。為了讓工作更有組織性,黃志堅成立了「司達吉­斯部落產業永續發展協會」,設計生產力及技藝培訓輔導課程,提供社區居民資源和技術,­鼓勵會友參與和推動部落營造。其中包含「養蜂」、「養雞」、「泰雅美食」、「傳統手工­藝品」等工作,還有觀光導覽如吊橋體驗、生態導覽,皆由教會及協會與村民凝聚共識、一­同推廣。

X X X
黃志堅認為教會要撒出福音的種子,人們不該留守在教會,而是走出去影響人群。由教會開­始推動的部落總體營造,從農村產業、手工藝品、泰雅美食、生態觀光導覽到獵人學校,使­教會由荒蕪變為豐富,打破過去僵滯的處境,自詡為「有生命力的教會」。無牆精神乃開放­而非坐守,發展多面向事工,讓教會事工具有延續性。使全教會弟兄姐妹分工合作,促成凝­聚力,結合地方特色和宣教,觸及在地需求,並培養年輕同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IYB7LfFCC4

 

 

台灣教會公報
http://www.tcnn.org.tw/about.php?id=3 

1885年,時值清光緒11年,6月 12日英國宣教師巴克禮牧師發行台灣第1份報紙《台灣府城教會報》,此即為《台灣教會公報》前身。巴克禮在《台灣府城教會報》的發刊詞中點出,漢字難學, 使用者有限。為了傳達教會消息方便,並兼有教育信徒的使命,故採用本土化的廈門音白話字印製報刊。 《台灣府城教會報》除了教會消息之外,也記 載了當時台灣的政治、軍事、經濟、及民情風俗等消息。如1885年台灣最早的中學及盲人學校設立、1887年台灣改設為行省,1894年甲午戰爭戰況、及 1895年台灣民主國大總統唐景崧攜巡撫印逃離台灣至廈門一事,與當年日軍進襲接收全台的戰情變化等,深具獨特性與文獻價值。 

禀持公義報導
隨著時代變遷,歷經數度更名,於 1932年正式定名為《台灣教會公報》。《台灣教會公報》迄今曾2度停刊,第1次於1942年4月至1945年11月,被日本政府強行停刊;第2次於 1969年4月至11月,因國民黨政府禁令,無法使用台語與白話字,而於12月改以華語與漢字編寫。 《台灣教會公報》詳實記錄了台灣基督長 老教會在威權統治下的政治參與,導致1987年2月的1825期因報導228事件,遭警備總部扣押,引發教會界2度遊行抗議,迫使警總連夜趕印公報,發還 公報社。 為迎接2005年《台灣教會公報》創刊120週年,台灣教會公報社於2004年製作了《台灣教會公報全覽(1885~2002)》,提供豐富的史料,有利 於台灣史及台灣教會歷史的保存。 

運用網路宣教
2011年起,為了更即時傳遞新聞,同時擴展《台灣教會公報》的讀者群,設立了「台灣教會公報新聞網」(Taiwan Church News Network, TCNN)。透過更環保、更豐富的網路平台,與眾教會分享訊息,讓讀者能掌握第一手的教會新聞。 TCNN初期以《台灣教會公報》內容為主,陸續將會結合各地義工記者,做更即時、多元的服務。同時也藉由《台灣教會公報》豐富的副刊內容,提供信仰造就與生活訊息。

1  

 

 吳念真跟他的師傅 

吳念真,生在九份金瓜石,那裡的人無不跟挖礦有關係,聚集了說著各式各樣腔調、混雜了許多地方方言的人,大家一起靠著礦討飯吃。當時所有人都很貧苦,某種程度也因為大家都半斤八兩的窮,而感情很好。


村子裡,除了正在上小學的小孩子,大人幾乎都不識字,要與外地的遊子書信往返,得靠一位先生(忘了正確的稱呼,容我叫他師傅)幫大家讀信、寫信。村子沒有富人,這位師傅雖然也得挖礦,但因為看得懂字、幫大家做文字溝通,因而在村子裡擁有崇高的地位。


師傅不挖礦的時候,很喜歡看雜誌。他訂閱了一大堆文藝春秋之類的東西,也看一些本的武士道小說、偵探小說。除了文學師傅的吸收新知能力超強,也很有實驗精神。當時盤尼西林(一種很經典的消炎藥)是很稀有的藥物,如果村子裡的人受了傷,傷口發炎,得靠「自然好」,時間往往拖了很久,有時傷口還會惡化。看醫生?不都說了大家都很窮嗎,當然是看個屁事情總要解決,那師傅單單看了雜誌上對這種藥物的介紹,想了想,就命令村子裡的人湊錢從外地亂買了一堆盤尼西林回來買回來了,亂打藥可是會出人命的,於是師傅叫自己的兒子把屁股挺起來,讓他先打一點點看看。


過了許久,兒子的傷口比較不痛了,也沒什麼過敏反應,於是 ------「這個藥不錯!」師傅結論。他立刻發出消息,請每個受傷的人都輪流過去讓他打一針。聽起來很恐怖喔!但在當時師傅可是什麼都可以搞定的萬事通,大家都仰仗他。


村子裡的大老粗請師傅寫信時,常嚷著:「師仔!你就跟他說幹你娘咧你這個夭壽孩子出去工作都這麼久了,半毛錢都沒有寄回家,啊再不寄錢回來,兩個弟弟就沒辦法去上學啦!實在有夠不孝!是要把我活活氣死!」
師傅點點頭,一邊寫著一邊複述:「吾兒,外出工作,辛苦了但家中經濟拮据你也很清楚,如果你領了薪水,別忘了家中還有兩個弟弟要唸書,寄點錢回家吧。你離鄉背井,還請多多照顧自己。父字。」
抬起頭,問:「是不是這樣?」「是是!就是這個意思啦!」大老粗眉開眼笑,也許臉還紅了。大抵如此。


有一天,素有威嚴的師傅叫村子裡所有的小孩在廟口集合,要大家乖乖坐好,寫一篇「請外婆到九份吃拜拜」的邀請信,他要檢查。小孩子哪敢反抗,全都開始寫。寫完了,師傅一個一個看了。
第二天,師傅把正在玩的吳念真叫了過去。師傅說,他不是真的要大家寫信邀請外婆,而是想看看這些小孩子裡誰的文筆最好。那人就是吳念真。「有一天師傅會老,會死掉,那一天到的時候,就由你幫村子裡的人讀信、寫信,知不知道?」師傅嚴肅地看著吳念真。
我想當時吳念真一定很迷惘、卻也很驕傲吧。
後來師傅開始教導吳念真寫信的基本禮儀、常用語法等等,也讓吳念真試著替村人讀信(將文謅謅的字眼,用大家都能理解的用語說清楚)、替村人寫信(也發生了不少趣事)。村子裡的人甚至湊了一筆錢,買了一隻鋼筆送給吳念真,意義自然是要吳念真好好地繼承這份神聖的責任。

 

有一天,吳念真的鄰居家收到了一封信。事情是這樣的。
那位鄰居大嬸的女兒,為了貼補家用,跟很多村子裡的女孩一樣,國小畢業後就去都市裡當工廠女工,過了幾年,再去茶室或酒家上班賺取更多的錢。在當時雖然很多人都是這樣,卻仍是逼不得已。那個孝順的女兒,某天帶了一個在茶室認識的男人回家,說要結婚。女兒認識了不嫌棄她工作與出身的男人,
應該替她高興,但大嬸還是難過地說,媽媽知道妳辛苦,但家中不能沒妳這份薪水,妳能不能再多辛苦兩年?兩年過後,再結婚好不好?女兒大哭一場後,回到都市後與男人分手,繼續在茶室裡陪客。


過了兩年,女兒又帶了一個彬彬有禮的男人回家,喜孜孜地說要結婚。不料,那位大嬸還是難過地說了同樣的話,諸如弟弟妹妹們都還在唸書,還是需要她那份薪水,希望她女兒可以再辛苦兩年……這兩年都活在希望裡的女兒痛苦異常,在大哭中答應了她的母親。與那位深愛她的男人回到都市後,提出了分手。
過了很多天,鄰居大嬸收到了一封來自那男人的信。

師傅去挖礦了,於是換吳念真出馬。吳念真說,他忘了那封信精確說了什麼,有些艱澀的用字他也看不是很懂,但他清晰地記得六個字,叫「虎毒尚不食子」。當他將這六個字原原本本唸了出來時,那位大嬸發瘋地地跑去撞牆,淒厲地哭喊她也不願意這樣啊、實在是生活所逼之類的話。

吳念真的媽媽跟一些圍觀的三姑六婆都傻眼了,奮力阻止大嬸撞牆自殺後,趕緊說,吳念真應該是唸錯了意思,要大嬸等到正港的師傅出馬讀信再說。
眾人眼巴巴盼著師傅從礦坑回來,立刻把信奉上,師傅有條不紊地唸了起來:「我很喜歡你的女兒,雖然現在因為種種現實原因無法在一起,真的非常遺憾,貧窮不是妳願意的,我也能體諒妳的處境,如果將來還有緣份,希望還是能跟你的女兒在一起。」念完了,完全傻眼的吳念真被他爸毒打了一頓,罪名是亂讀信。

 

有好幾天,屁股爛掉的吳念真正眼都不看師傅一眼,遠遠看見就避開。直到被師傅叫住,拉到一旁。師傅說,你讀的內容沒有錯,但那樣讀只會白白傷了大嬸的心。既然兩人都已經分手了,是既定事實了,不如把內容圓一下!最後只要把「意思傳達出來就好了」。(其實,我必須吐槽,那意思一點都不對)。
當時年紀還小的吳念真雖然不是很懂,但還是勉強領受了。

幾天後,礦坑塌陷。師傅走了。吳念真哭得不能自已。他說,他這輩子就看過這麼一個真正的「知識份子」。師傅讓吳念真知道,所謂「真正的知識份子」,是自己的知識貢獻給知識比他低的人,而不是反過來利用知識,去掠奪知識比他不足的人。
他的一生中,就只有當年亂打盤尼西林的師傅符合這樣的標準我想,這就是一顆柔軟的心吧。當然這是吳念真心中的知識份子典型。 

出處: 吳念真跟他的師傅 - 小紫涵的異想世界 - udn城市 http://city.udn.com/58475/2883255#ixzz3AfMOZLEK

 

東榮教會 2014.04.27主日講道(文字傳道奉獻主日)
【在後的將要在前】

馬太福音19章29~30節(文字傳道奉獻紀念主日)

講員:方嵐亭牧師   整理:顏廷瑞弟兄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感謝上帝讓我回來東榮教會與大家一同敬拜,我會說「回來」東榮教會,是因為在大學的時候受到東榮教會的弟兄姊妹以及牧長許多栽培與訓練,在這間教會,我學會其實白話字沒有那麼困難,也在東榮教會學習「教會是社會的一部份」,教會不是獨立於社會外的建築物,也學習到「不用金銀,來,就給你」,影響了我神學院畢業後許多想法,第一、我到許多教會都會向他們強調,教會所有活動應該讓那些未信者免費,讓教會內的弟兄姊妹繳費讓這些未信者享受這般恩典,到公報社後也學會在欠缺當中常常倚靠上帝,雖然欠缺,但仍要將所剩的與弟兄姊妹們分享,是因為東榮教會的歸零運動讓我有許多學習。

今天來東榮教會也要跟大家報告「我還活著」,2012年腎臟長了一顆9公分的瘤,感謝主,經由手術,一切都在控制中,雖然要常常回醫院追蹤,但一切都安好,為此獻上感謝。也要代表台灣教會公報社向東榮教會以往對文字傳道的關心與奉獻說聲感謝。

我不知道原來今天是畢業生司會,不然經文就挑長一點,從今天的經文來看,應該要從19章20節開始看這則故事,一個年少的財主(又是滿有學識的官)來求問耶穌如何得到永生,但他無法放棄他的一切。20章另外一則故事是說在社會上所承受的恩典不是白白得來的,如此領受是上帝給我們的,所以20章16節又再次強調今天所看的這段經文。事實上應該讀那麼長,但我認為今天這段可以與大家有不錯的分享與學習。

經文的一開始告訴我們:「凡為我的名撇下房屋」,「名」是什麼?就好像是一個記號或是招牌,今天若看見東榮教會的招牌,你會為了東榮教會放棄什麼嗎?

彰化有一間名為「主恩」的牧場,老闆曾對我述說為什麼牧場要取名為「主恩」,取這名字讓人家一眼就知道這是基督徒所開設,再者老闆的父親名為「柯主恩」,招牌一掛,就把兒女聚集,詢問他們以「主恩」為招牌可否?兒女回答:「爸爸,這給你決定就好,為什麼還要如此慎重的問我們好不好?」父親:「要不然你想清楚再跟我們說。」過沒多久再度聚集其兒女,詢問他們決定好要用「主恩」二字了沒,父親也對兒女說:「當這兩個字掛上後,絕對不可讓這兩個字受到汙辱。」老老闆就說:「台灣一進入夏季,沒有那麼多鮮奶可以喝,X泉、X海都是奶粉沖泡,怎麼可能有那麼多鮮奶可以喝?客人可以一天兩天的等,但招牌不能一天受到汙辱。要知道,當你掛上這招牌,你就要放棄許多,你要研發,使用最好的品質。」

當我們看見這段經文時,我們會羨慕別人,但我們沒看到背後極大的改變。

今年二月到三月之間有一個機會到英國參訪,也協助記錄過去許多英國宣教師來到台灣奉獻青春的種種,在我所居住的旅館對面有一個公園,公園很美,在裡面散步會使人感到舒爽,讓我想到一個問題,為什麼我們會羨慕人,卻不願意改變?今天的經文告訴我們:「凡為我的名」,你願意為了上帝國的名、耶穌的名放棄什麼嗎?弟兄、姊妹、父親、母親、兒女、田地?甚至在較早期的文本將妻子寫在上面,代表要放棄一切讓你有安全感的事物,放棄你的食衣住行育樂,在人生的次序需要調整,先求祂的國和義,這些都不會不見,而且還會得到永生。那個公園很美,但魔鬼藏在細節中,公園中有一個電話亭,裡面非但沒有超人,還貼滿了色情廣告,在社會中任何一個組織、制度都一樣,沒有完美,只有上帝是完美的,我們只有學習一步步改變自己,學習上帝國的原則。放棄這些讓人有安全感的,聖經告訴我們:「必要得著百倍」,耶穌有量化嗎?原文的「百倍」是讓人難以想像,「承接」誠如雙手迎接許多,誠如台北市市長候選人連勝文承接祖產以億計算,當你放棄一切的安全感時,從上帝承接,不是自己做什麼事情,擺上什麼就能承接許多。

在英國參訪時去到劍橋訪問兩位曾來過台灣的宣教士,他們雖然年紀大,但他們仍起了大早到車站迎接我們這群「台灣來的朋友」,是由林芳仲牧師帶領我們前往訪問。在劍橋可發現每個地方都很美,建築都超過好幾百年,在這些建築物當中,我們要去的禮拜堂有如小巫見大巫,相對而言小間許多,但這間禮拜堂卻做了特別的事,就是我今天要分享的「有許多在前的,將要在後;在後的,將要在前。」有時不是前後順序改變而已,猶太人的舞蹈是圍一個圈,後面的搭肩在前面的人身上,跳到一半就轉向,後面的人就變成在前的,在原文當中有高位與低位的、微不足道與地位顯赫的、大、小的意思。這間教會叫做ST. COLUNBA’S CHURCH,外觀沒什麼了不起,內部裝潢也跟普通長老教會沒什麼不同,第30節「然而」有兩種不同的意思,一、也就是說;二、但是,這裡呈現出兩種不同的意義,套用在這間教會的話,「也就是說」,這間教會雖然小間,但有一個了不起的地方:1885年到1989年派出了83位宣教士到世界各地宣教,雖然教會小間,但他們派了許多宣教士到世界各地宣揚基督的福音,與東榮教會有什麼關係?我們的禮拜堂也是小小的,讓我感受到我們對學生付出許多的關心,有的人在各行各業,有的人也成為牧者,不是說成為牧師就很厲害,牧師界也有許多妖魔鬼怪在其中,包括我在內,也有許多人在各處宣揚基督的福音,「在後的將要在前」表示小的可以發揮極大的力量,「在前的要在後」表示有力量的,要謙卑服事人,也就是說,這些有權力的,應該做這些小事,讓卑微的成就大事,這間教會的宣教牆上有1912年來台的萬榮華牧師(曾任長榮中學校長),為什麼到了1989年就沒有繼續派遣宣教師?因為教勢弱化,當英國的教勢弱化時,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可以反饋,派更多傳道人,更多青年到當地幫助該地教會發展。

包佩玉牧師,在台灣奉獻30年,曾任總會助理總幹事,擔任普世的事工,當時台灣的消息大多藉由宣教師的書信告訴世界,我們知道太陽花學運透過網路讓全世界都知道,可以想像的是,在資訊不發達的時代,台灣的聲音要如何被傳出去?就是透過書信,讓全世界的人了解。包佩玉牧師亦擔任過台灣神學院的校牧。

懷約翰牧師,對台灣最大貢獻即協助排灣族翻譯族語聖經,在原民宣教運動中,看出排灣族已呈現出不錯的表現,因為他們可以用母語閱讀聖經,使信仰本質不流失。

劍橋有一處「嘆息橋」,但我們不要嘆息,要改變,要願意為了這個「名」改變生活現況,放棄生活現狀,讓你有自己改變。我再說一次,「然而」的意義:「也就是說」,也就是說那些居高者,要犧牲服事。

我們在英國的時候還有參訪一個地方名為「威爾斯」,今天所唱的聖詩297首【至大上帝,願你導我】就是威爾斯這地方的民謠,填詞者為著名詩人威立威廉斯(WILLY WILLIAMS),威爾斯這地方很漂亮,讓我們學習到「承受」的功課,基督教的要義不是因為做什麼好事而可以得到什麼,但重要的是你需要去做這些事,並非做這些事就能得到什麼,而是承受讓主牽我們的手,使我們不驚慌,使我們的生命得著豐盛。威爾斯在過去派遣許多宣教師到印度的某一省分宣教,至今該省分基督徒人口已達該省分總人口數的70%,感謝主讓這些宣教師願意放棄原本的生活,而放棄這些會看見百倍甚至超過想像的收成,現在印度這個省份也反饋威爾斯,派遣許多宣教師到此幫助此地的教會。

當地有一個位在山坡上的禮拜堂,平均聚會人數30名,這有什麼看頭?雖然人少,卻發揮極大力量。最近流行「來來來」,這間教會每週二上午邀請居民「來」教會,教會就請你喝上午茶,由會友親自預備,不來作禮拜沒關係,照樣邀請社區居民來喝茶,喝茶要做什麼?要發揮極大的力量。教會的牆上貼了許多來自世界各地的感謝狀,上午茶喝完,牧師就邀請大家為了某件事情祈禱,或為了協助非洲孩童的組織奉獻,一間人數少的教會卻參與世界的改變。這間教會還有一個周六早上的「不知道團契」,一樣來教會就知道要做什麼事情了,教會最怕什麼?最怕沒人來,來,自然就看見隨處都有事工,牆壁剝落,來粉刷一番,聖經整理好,聖詩缺頁或掉書皮的就來修補。由此看見這間教會的改變。再來在威爾斯這個地方重視母語,讓我看見母語的傳承,上帝要我們讀自己的母語,透過讀母語,將文化傳承下去,甚至可以用威爾斯語讀經

今天是文字事工主日,我要提起巴克禮牧師,他也是千里迢迢放棄受大英百科全書名列的電氣學專家頭銜,在台灣60年之久,透過文字事工,讓台灣人可以用白話字來看報紙,看聖經。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超過1200間教會,透過宣教師的努力,看見代代相承。

今天的經文讓我們看見那些居高位「應該」服事卑微的,成為眾人的幫助,剛才我們看見這些宣教士年事已高,所以有一個計劃,盼望在明年慶祝宣教150週年的時候,幫助這些尚在人世的女性宣教師做一些紀錄,將這計畫告訴大家,盼望大家關心、代禱,感謝大家對我個人的關心,也感謝大家對文字傳道的關心,邀請大家持續來代禱
資料來源: http://www.tangyeng.org.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310:2014-04-27&catid=86:sermon&Itemid=435

 


就看見了 /方嵐亭牧師
作者: jingmei  日期: 2010-07-16 22:13
字體大小: 小 中 大 經文:馬可福音10:46-52 

今天的經文一開始是,有一個盲人─底買的兒子巴底買,坐在路旁討飯。從原文的觀點來看ba就是兒子的意思,我們可以讀出福音書作者的用意就是這個坐在路旁討飯的人是有父親的,有父親的人不應該淪落到這種地步的。耶穌基督直接稱上帝是天父,我們也都是上帝的孩子,不應該在心靈沉淪的。另外被稱作底買的兒子,也象徵好似是被輕視的沒有名字的人。巴底買遇到人生的三個問題:沒有辦法看見、沒有謀生能力、所以也坐在路旁沒有尊嚴。

但是他一聽說是拿撒勒的耶穌,就喊說:「大衛之子耶穌啊,可憐我吧!」

巴底買兩次稱呼主耶穌為"大衛的子孫耶穌"(可10:47-48),這是彌賽亞的名號,是主耶穌公開表明祂為救世主的身分。祂是基督,是人類獨一的救主。拿撒勒的耶穌說著猶太人認為拿撒勒小城會出什麼大人物嗎?猶太人是質疑的,就連拿撒勒人親眼看到耶穌的異能也不相信他,但是今天卻是一個眼睛看不見的人以彌賽亞的稱呼來呼喊耶穌。這真的是非常強烈的對比。

到了10:48 許多人責備他,叫他不要作聲。為什麼大家不讓他呼喊耶穌不讓他發聲,我們先來想在今天看的聖經節的前一個段落和後一個段落,前一個段落裡面10:35 西庇太的兒子雅各和約翰來見耶穌,說:「老師,我們有一個請求,希望你能答應。」10:36 耶穌問:「要我為你們做甚麼?」10:37 他們回答:「當你坐在榮耀的寶座上時,請讓我們跟你坐在一起,一個在你右邊,一個在你左邊。」用句現代國家的觀念來看這一段,就是兄弟兩一個想當行政院長、一個當立法院長。再從馬可福音11章耶穌近耶路撒冷城的狀況,就可以讀出他們是不希望有任何人任何事情打擾耶穌耽誤他們的行程。

10:49 耶穌就站住,說:「叫他過來。」

基督要巴底買過來,他不願意讓任何一隻羊走失沒有牧人

10:50 盲人馬上扔掉外衣,跳起來,走到耶穌跟前。

從這段經文我們來看這人他放棄他一切所有的

對照10章13節和17節的兩個故事,10:15 你們要記住,凡不像小孩子一樣來接受上帝主權的人,絕不能成為他的子民。」而10:21 耶穌定睛看他,心裏很喜愛他,就說:「你還缺少一件。去賣掉你所有的產業,把錢捐給窮人,你就會有財富積存在天上;然後來跟從我。」
10:22 那個人一聽見這話,臉色變了,垂頭喪氣地走了,因為他很富有。

回到今天的經文巴底買的這個動作讓耶穌說你的信救了你了",那到底什麼是信你看不見但是你相信這就是信。巴底買得了醫治之後,他沒有立即回家去,卻"在路上跟隨耶穌"(可10:52),眼瞎的乞丐竟然成為一個跟從主的人,此後巴底買的人生有新生的樣式,並非往日的舊我。藉由這段聖經節想和大家做三方面的分享來關心文字事工,關心台灣教會公報社。

勇敢的出聲

巴底買勇敢的出聲,得到醫治,神學家卡爾巴特說每一個基督徒都應該一手聖經一手報紙,才能夠了解處境與苦難,19世紀末期的臺灣人民藉由白化字開啟了信仰傳承的歷史起點,也因為可以透過讀與寫的過程跨進了世界舞台成了普世教會的一環。文字成了宣教史,啟動了所有的恩典紀錄,這些故事正透過文字讓全世界都知道福爾摩沙持續進行的宣教大使命。1881年元月,英國長老教會贈送台灣第一台印刷機、鉛字、排字版(現存放在長榮中學校史館),剛好巴克禮牧師回英國休假,他利用休假時間到印刷廠學撿字、排版、印刷等技巧,1884年回台南開始台灣最早期的印刷業(也是「新樓書房」的前身)。1885年6月,在巴克禮牧師的主持下,發刊台灣第一份文字平面媒體(報紙)--《台灣府城教會報》。當年巴克禮牧師等宣教師,以信仰立場忠實記載台灣人的心靈取向,並提供信仰的見證與原則。如今《台灣教會公報》已成為台灣社會最早且最重要的歷史文獻。可見台灣教會先進(特別是這些宣教師)對文字傳道事工的洞見與重視。

今天台灣媒體八卦滿天飛,暴力色情充斥。《台灣教會公報》,藉由文字一直扮演著展現真理的角色,且以「愛心說誠實話」對於台灣社會的罪惡給予嚴厲批評。

1885年我們《台灣教會公報》創刊,且於1973年12月24日由月刊改為週刊,而且受認定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機關報。1996年又發行《耕心》週刊(現在每一期印超過15萬份),很多基督徒藉著它傳送給親朋好友。2007年3月開始,《台灣教會公報》也與《耕心》一樣,改以贈閱(免費寄送)的方式發行。

給人看見給人希望

甘為霖牧師於一八七一年抵達台灣。他是南部長老教會第二位宣教牧師,亦是第一位前往澎湖傳道的宣教師(1886)。甘為霖幼年曾有眼睛差點瞎掉的經驗,使他對弱勢者有特別關懷之心。

有次他在白河岩前遇到前來問道理的盲胞溫旺,溫旺因得罪吳志高,被他的黨羽挖去眼珠,他說至少有上百人遭到挖眼的毒手,這讓甘為霖更堅定要幫助盲人的決心。一八九一年,他租用洪公祠作為盲校,名為「訓瞽堂」(今台南啟聰學校),是全台第一間盲人學校。甘為霖牧師透過點字的教育,讓盲人有了希望,這也是文字的功效。

火熱的心
耶穌基督的學生讓私欲所蒙蔽望無法了解基督道成肉身的用意,耶穌在馬可10:44 誰要居首,誰就得做大眾的奴僕。

10:45 因為人子不是來受人侍候,而是來侍候人,並且為了救贖眾人而獻出自己的生命。這兩節經節說得很清楚,這是耶穌的明志。透過公報社發行的新眼光讀經手冊,每天與上主同行,正提醒我們不要向耶穌的學生一樣,私心越重就越沒有火熱的心。

和大家一同勉勵要當個勇敢發聲、看見別人的需要,不當一個沒有熱情的人,而文字事工正像耶穌基督醫治瞎子一樣的讓我們不致成為心靈的盲人,文字事工可以讓每一個世代的人都看見了,然後跟隨基督,懇請大家再一次紀念文字事工的重要,讓生命中隨時有著福音的感動。
資料來源:http://www.jingmei.org.tw/f2/index.php?load=read&id=40

 


2030大預言:崩世代  
作者 / 方嵐亭 

紀錄片導演李惠仁花了6年時間,自費拍攝紀錄片《不能戳的秘密》,從雞蛋異常上漲,一路追蹤禽流感疫情,2011年12月更將彰化一家蛋雞場的2隻病死雞檢體交給農委會防檢局,呼籲正視問題嚴重性。然而,防檢局至近日才正式公佈為傳染性很強並會致死的高病原病毒。這下子,農委會防檢局的隱瞞高病原性禽流感,不僅讓台灣雞農虧很大,台灣政府無恥、昏庸再加一筆。

筆者要以上述的新聞事件做開始,來介紹一本在2011年11月出版由勞工運動團體和學者合寫的書《崩世代:財團化、貧窮化與少子女化的危機》。走在生存鋼索上的台灣,只要一個bomb「崩」開來的大崩壞,整體表現出毫無感覺、毫無能力的台灣社會都將無力承受。李惠仁從對雞蛋異常上漲的敏感,找出與雞瘟的因果、丟出患流感樣本雞隻到防檢局、政府不坦承面對問題的後果;這樣的軌跡就像《崩世代》一書,已經透過有志之士將台灣社會種種不易發覺的因果關係做了連結,把「瘟疫台灣」的樣本公諸於世來檢驗,接下來大家能否坦承面對問題來解決問題,就全靠「集體意識」的造化決定台灣能否走進諾亞方舟。

※真實的末日預言

引用清華大學彭明輝教授在部落格對這本書的評價:「過去十年來只買過一本台灣人寫的書:《崩世代:財團化、貧窮化與少子女化的危機》── 百分之99的人讀一讀來瞭解自己的處境為何會這麼悽慘;百分之一的人讀一讀之後想一想自己對台灣造了多大的孽業,以及該如何贖罪。」也有網友的網誌上寫著:「『崩』代表了台灣一整個世代的崩潰瓦解,但是『BOMB』,也同時象徵這個世代憤怒的爆發,毀滅與新生一直是共存共生。『崩世代』代表了台灣的世紀末預言,但同時也是台灣的創世紀福音書。」同樣是大趨勢與大預測,它的內文比一般坊間危言聳聽的嚷著世界末日,可信度更上千百倍;況且從書中兩篇序文所言,書的旨趣是要預見、洞悉與改變「崩世代」,換句話說,作者們有著預言失準的胸襟和期待。

讀者們從《崩世代:財團化、貧窮化與少子女化的危機》這一書名中,顯而易見的可推論:財團化、貧窮化與少子女化造成了崩世代的來臨。到底甚麼是崩世代,它不是像吞世代、草莓世代那麼簡單的描述一個時期下的特定年齡層現象,而是說明台灣若不加以改變目前整體社會與勞工的真實處境,在不遠的未來,台灣將出現在一個極大量失業、貧富極大懸殊、人口衰退、國家破產、族群衝突的崩落世代,屆時別幻想著有所謂景氣復紓與循環。這個時間點將何時出現,大約在2030年的某一週。

※崩壞還是重生?

2030年,每一個今年(2012)待產的媽媽所生下的孩子,那時進入成年前期。花樣年華的他們,正飽受過去20年來台灣幾項走向的衝擊,那是從台灣與中國的經貿、稅收結構與勞工薪資三個面向來看:新自由主義的衝擊,財團的賦稅與社會責任越來越小、影響政策的力量越來越大所造成。那是富者越富、窮者越窮,資本集中、創業無望,文憑貶值與工作貧窮,生育罷工與人口老化。本書第一章非常理性地預測出台灣崩壞的實際狀況,而你和我正處於讓母體台灣是崩壞還是重生的關鍵時刻。

本書第二、三、四章帶讀者看出造成崩世代來臨的三條惡魔枷鎖,我們時而受害、時而將之更加牢固。掐住台灣絕大部份人民脖子,使之快無法喘息的鐵鍊,正由於台灣的經濟與財政政策開始大幅度地向財團傾斜、多數受雇者陷入貧窮化而加粗,為了因應低收入困境被用來解套的少子化,無疑是反其道的助長「崩」力量。

緊接著全球化與財團化的衝擊,受雇大眾工作條件的長期停滯與惡化因應出現,書中以年輕「窮苦族」阿德的真實案例說明所得不足的情況下,阿德強迫自己超時工作,工作貧窮又結了個工作過勞的果子。一步一步地,工資低落與就業不穩定、被迫接受低薪與違法加班的窮忙、慢性職業疾病與過勞死,這樣的窮苦加速了人類賴以延續生命的場所-家庭,也因青年難以成家立業,進一步導致晚婚、少子女化與老齡化等問題,難以招架崩壞。

隨著失業率高升、競爭力強、薪資萎縮等因素,大家對於社會及生活充滿著不確定感,組成家庭及養兒育女形成一種經濟及心理上的壓力及負擔。當尚未創造一個父親願意育兒的文化、女性工作會隨著結婚、育子受限制的情形下,造成台灣屢創全球生育率新低之際,貢獻台灣「人力」的主將是由來自中國、越南、港、澳、印尼等外籍姊妹們擔當。

即便如此,台灣到了2025年將難逃三個青壯年人就要扶養一個老年人的命運。本書在171頁中舉了個讓人鼻酸的例子,假設一位不良於行的老人路倒於小巷中,現在或許5分鐘內,就有一位健康的青年人路過協助老人就醫或返家;但到了2060年,路倒老人得到救援的機會可能更稀薄了,下一個路過的人,很可能是另一位拿著助行器、不良於行的老人。如果生育率繼續下降,高齡化問題將更加嚴峻;老人無人奉養、青壯年壓力也大,國民的自殺率升高。台灣子女的負擔將愈來愈沉重,進而影響親子關係及社會穩定。書中運用大量經濟社會資料,理由充足地指出新自由主義正是臺灣社會崩壞的主因,但作者提出一種創新福利國觀點讓我們無須因此而新亭對泣、抱頭痛哭指責將西下的太陽,現在觀念、行動改變,都還來得及造方舟。

※還來得及造方舟

屆滿周年的311東日本大地震,讓人驚嘆政府的效能與負責。日本人也訝異台灣人志工團體的動員與奉獻力。其實我們從中間也可以反省到台灣的ngo是否長期在扮演資本主義的幫兇,也讓台灣政府得以兩手一攤、高枕無憂。《崩世代:財團化、貧窮化與少子女化的危機》要我們面對下一個二十年,就應該找回一個「公民參與、為民服務」的「再公共化」政府。這樣的政府會管制資本外移,降低中國與台灣經貿自由化衝擊;會加薪加稅救台灣;會革新勞資爭議處理機制;會減少工作貧窮,扶助低薪者脫貧;會協助窮忙族遠離過勞;會減緩婦女育兒壓力,逆轉少子化與高齡化;會有移民政策的調整;會改革社會保障制度。而這樣的國家機器並非從天而降,要讓台灣遠離最糟糕的未來圖像,需要我們參與在網路討論、報章投書、投票抵制並且參與社運。假使國家的政策由於我們的行動而有所調整,2030的台灣會是台灣失業率破表但仍為亞洲最低;財團趁火打劫但是政府hold住;貧富差距持續下降;少子化趨勢逆轉;鄉村青壯年人口逐漸由市區回流;新台灣之子在各方面表現優異。這樣的圖像最起碼是讓台灣人可以驕傲、有自信的抬頭挺胸。

崩世代果真來臨,慘況無一倖免;即便你是金字塔尖端的百分之一,你也要擔心擴大的社會衝突造成你與家人的性命不保。如果你真的關心台灣的未來,你願意為台灣20年後的未來做準備,請你一定要看、要和人討論《崩世代:財團化、貧窮化與少子女化的危機》。

(作者為台灣教會公報總編輯)

文章來源:青年事工委員會
圖片來源:<崩世代>部落格http://bombgeneration.blogspot.com
資料來源:http://gospel.pct.org.tw/AssociatorArticle.aspx?strBlockID=B00007&strContentID=C2012060500023&strDesc=&strSiteID=S001&strCTID=CT0002&strASP=default

 

 方嵐亭採訪 「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 《台灣教會公報》 3112期 2011年 10月17-23 日 p.14-15


--------------------------------------------------------------------------------

走進位在台南長榮中學校牧室,內其中一間辦公室,推門、頭側看便發現,一位撲粉般紅潤臉色的長者,正全神貫注的使用電腦,不時使用桌前一副放大鏡,仔細端詳螢幕上自己的台語打字是否標錯音。這位歷經日治、國民黨威權,看過台灣政局瞬息萬變、寫下令人朗朗上口的「國歌」〈台灣翠青〉歌詞的作者──鄭兒玉牧師,目前正持續主持著台灣二戰後威權時期的文獻整理,笑稱自己每天一定要做的就是看報紙,然後在電腦上面和人吵架。

1922年6月27日出生於東港的鄭兒玉牧師,去年生日的時候,由過去的學生們主動為他在台南神學院辦了場「米壽」的感恩禮拜,那日沒有政要的喧雜,倒是人文薈萃般地聚集成個小台灣,他對台灣教會界與社會自是有一定的貢獻。事隔1年多,即屆90高齡的他接受採訪,依舊神采奕奕,對於自己讓人羨煞的精神、身體健康,他說:「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

鄭牧師先是感謝主,除了曾有短暫胃疾、2002年間為了發表〈長老教會出著歹子孫?〉而學電腦需長坐,導致坐骨神經長骨刺影響生活作息,其餘與同年紀人士相較,尚無大礙。

少年時代是運動健將,舉凡打桌球、踢足球,更曾代表長榮中學參賽,擅長1500公尺與5000公尺長跑。回憶起228前夕從日本回到台灣,「家父因天花病重去世、家母也感染然後傳給我。還好我在日本有接受種痘,沒有太大影響。」預防,成了他的觀念和維持身體健康的方式,

鄭牧師慶幸自己還可以思考敏捷、也沒有白內障的困擾,樂意地分享中年就開始服用的銀杏和眼藥兩項法寶,還謹慎地在筆者的紙上寫下來,交代如何使用,可以到什麼地方購買。當問到他每天還是獨自一個人用走路的方式上下班時,他不加思索、客氣的回答:「沒有每一天啦!是要好天氣、不太冷、不太熱、沒有颳風下雨。」

「你知道為什麼是SCM(Studient Christian Movement),而不是CSM嗎?要追求的是基督徒、基督化的運動!」鄭牧師擔心現今的教育環境讓人不知思考,教會也變得廟公化、僵硬化。他表示,在日本京都同志社大學的年輕歲月,奧古斯丁的《懺悔錄》、本仁約翰的《天路歷程》等書,都是最基本不過的閱讀書目,而他這兩年閱讀過最覺得有價值的書籍是《被壓迫者的教育學》和《猶太人的教育》。除了身體上的健康外,有人文基礎、閱讀與思考、多重視討論,讓他的生活充實又有樂趣。

希望上帝能再給他幾年時間,才召他回天家休息的鄭牧師說:「對我來說,人生是意義而非享受。」目前還沒有完成的工作,便是寫下自傳和一本不是傳統的台灣基督教會史概念的《在台灣史中的基督教》,他將採用全羅馬拼音方式。說到此,他又一次的批判民進黨總統候選人的4場辯論會,怎麼可以全部都是華語!他的每一天都和台灣的心同跳動,和世界局勢接軌。

鄭兒玉 

長老教會退休牧師。89歲,目前進行台灣二戰後威權時期文獻整理。

元氣撇步

關於健康,要有預防保健的概念。

每天閱讀思考、與人討論,充實人文思維。

 首頁Home/ 本土信徒總檔 / 教會史話總檔 / 宣教師人物總檔 / 外國神父修女列傳 / 日人列傳總檔 / 原住民信徒 /  諸家論述
資料來源: http://www.laijohn.com/archives/pc/Tin/Tin,JGiok/interview/2011.10/kongpo.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米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