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救贖論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基督教救贖論是基督教神學對救贖的觀點,指基督教信仰中有關耶穌基督的救贖的
信仰意義,是基督教哲學中的崇高表現,亦是《聖經》中最重要的主題。
根據基督教的教義,耶穌基督的救贖所顯現的意義是與全人類都有關的,從過去直至未來。
歷史背景
早期教會並沒有發展「不成熟」的救贖理論。教父時期對神學的貢獻主要是在於──
「基督論」及「三位一體」的教義。早期的救贖論點都帶有濃厚的神話色彩,成熟
的救贖教義是始於坎特布里的安瑟倫,直至17世紀新教正統主義時期才算是真正發展。
救贖的基礎有三項:
上帝愛的具體彰顯。
上帝藉著救贖,在世代與永恆間顯明祂的恩典。
上帝要「被揀選之人」以善行回應祂的揀選。
救贖定義
從人的角度看贖罪:有與上帝「和好」的意思,也有「被救贖」的觀念。
「所有犯罪的,就是罪的奴僕(約八34)」,人因為罪而與上帝隔離,生命被
罪惡綑綁,罪使人成為被奴役者,而救贖者則是要廢除奴役,使人得釋放。
從宗教的角度看贖罪:上帝是救贖者,在舊約出埃及記中,上帝將祂的子民從為奴之
地領出來,新約則預表耶穌基督要將人為從罪惡釋放出來。
聖經中的救贖
以弗所書三9-11
『這歷代以來隱藏在創造萬物之上帝裡的奧秘,是如何安排的,為要藉著教會,
使天上執政的、掌權的,現在得知上帝百般的智慧。這是照上帝從萬世以前,在我們
主基督耶穌裡所定的旨意。』
主耶穌完成救贖工作的方式就是捨了自己的生命,
被釘在十字架上。因此人是藉由耶穌基督的救贖而從罪的壓制中得釋放、蒙赦免;
所以保羅才會說:救贖既是在基督裡以信心獲得,就不再需要藉著「守律法」來換取了。
俄利根:贖價型救贖論
最早期的救贖觀,Aulén稱之爲「古典的」救贖觀,經常被理解爲「贖價型救贖論」。
自從其名著出版後,也被稱之爲「基督得勝論」。這理論認爲亞當夏娃在墮落時,
使人類接受了魔鬼的轄制;而上帝爲了贖回人類,差基督作「贖價」或「誘餌」;
而魔鬼不知道基督不會永久死亡,於是殺害了基督;當基督複活時魔鬼就失去了對人類
的控制權了。
Aulén認爲,「基督得勝論」Christus Victor是初代教會的主流觀念,也是教會曆
史頭一千年的主流觀念,幾乎每一位教父都支持它——包括愛任紐Irenaeus、
俄利根Origen of Alexandria、和奧古斯丁Augustine of Hippo,這僅僅是其中幾位。
Aulén認爲神學家們誤解了早期教父的觀念,誤會了他們的救贖觀是一種「贖價理論」
Ransom Theory。教父說的「贖價」的原意,並不是說要給魔鬼贖價;教父乃是說人類
從罪、從死亡、從魔鬼的轄制中得釋放。正如「基督得勝論」所顧名思義的,
「贖價」ransom不是指一種交易,而是把人類從罪的奴役中解救或釋放出來。
(但安塞倫把它誤解成是給魔鬼贖價了)。
這部分翻譯自英文維基百科的Christus Victor。安瑟倫:補償型救贖論
第二種救贖觀是「拉丁的」觀念、或稱爲「客觀成就的objective」理論。
是11世紀的西方大主教安塞倫創立的。它通常被理解爲「補償型救贖論」。
它是安塞倫創立的,其中基督代替人類受苦,滿足上帝被虧缺的榮耀。
後來更正教由此發展出「代罰救贖論」penal substitution——其中基督代替
人類被懲罰,滿足上帝公義的要求,於是上帝可以合法的饒恕人。有些人試圖證明
「代罰救贖論」源於早期教父,如猶士丁Justin Martyr 公元100-165、
優西比烏Eusebius of Caesarea 公元275-339 和希波的奧古斯丁。
教義曆史專家都認爲,初代教會裏並不存在「補償型救贖論」或「代罰救贖論」;
初代教會裏只能找到另外兩大類的救贖觀念。羅馬天主教的神學拐點是在第5世紀,
但11世紀前絕不存在「補償型救贖」的理論;16世紀前也絕不存在「代罰救贖論」。
只有一位著名的教義曆史學家J.N.D. Kelly,認爲初代教會曾有過某種「代罰救贖觀念」。
但這位J.N.D. Kelly的論證方法,已被拆穿是學術舞弊了;J.N.D. Kelly是把近代的觀
念強塞進教父的詞語中,造成教父有代罰觀念的假象。
這部分翻譯自英文維基百科的Christus Victor。亞伯拉德:品德感染論
第三種是「主觀成就的subjective」理論。它通常被理解爲「品德感染論」
Moral Influence view——其中基督的受難是一個典範的舉動,感染相信的人。
這種觀念常被錯誤的追溯爲Abelard的原創。實際上Abelard是重申了奧古斯丁的看法,
而奧古斯丁則是闡述了他那個年代的一種教義。
這部分翻譯自英文維基百科的Christus Victor。
十二世紀的亞伯拉德公然表示不同意羅馬天主教的「贖罪理論」以及安瑟倫的
「補贖說」。亞伯拉德他高舉上帝的愛,而不強調上帝的榮譽或憤怒。他認為人類需要
的是一個新的「行為動機」,對於上帝與人類的復和反倒不是那麼在意,亞伯拉德主張
上帝早已接納了人類,人類只是需要有可遵行的榜樣而已,因此人類並不需要「贖罪」。
亞伯拉德所提出的贖罪觀點被稱為「道德影響說」。 在他所著的《羅馬書註釋》一書中,
亞伯拉德認為基督之死最主要的後果便是彰顯上帝對人類的愛。亞伯拉德一方面強調基督
的代死是顯出上帝的愛,另一面他又輕視罪的破壞性,認為人類的行為之所以會有善惡的
分別,乃是在於人自己內在的動機,而與人性本善或本惡的特質無關。人因為看見那掛在
十字架上受難、流血的基督,而被基督的大愛所感動,心中湧起萬分感恩;於是從原本懼
怕、遠離上帝,再次回到上帝面前,並且有分於基督的生命不再活在罪惡之中。
人類藉著「回應基督之愛」的行動得以與基督結合,並且因祂的受苦而獲益,將基督的完
滿道德作為生活的準則。
對俄利根的批判
『付贖價給撒但』的理論與聖經的教導並不符合。
與上帝公義的本性不符:俄利根的論點似乎是一場最強壯、最狡猾者就佔上風的競賽。
上帝的公義是彰顯在每一個層面上,特別是在祂救贖人類的計畫中,上帝以公義、大能的
行動來救贖人類,並不需要用其他「手段」來施行祂的拯救。
人雖犯罪,但並不代表撒但有權控制人類:撒但乃是藉著罪與死來控制奴役人,並不表明
它因此而取得「合法地位」來控制人。
人因為犯罪而虧缺了上帝的榮耀,因此人需承擔罪的刑罰──死亡。基督用祂生命所付的贖
價,將人類從律法的咒詛中贖出來。無罪的基督為罪人死,使上帝的公義能得以維持並成全
救贖的行動;這是上帝公義原則的因應之道,絕不是以強欺弱的戲碼。
Aulén認爲,「基督得勝論」Christus Victor是初代教會的主流觀念,也是教會曆史頭
一千年的主流觀念,幾乎每一位教父都支持它——包括愛任紐Irenaeus、俄利根Origen of Alexandria、和奧古斯丁Augustine of Hippo,這僅僅是其中幾位。
對安瑟倫的批判
「補贖論」的說法太過客觀:整個過程都忽略了人類的活動在內。人類在這「救贖交易」
的過程中,彷彿是上帝手中的棋子一般。太過注重司法與律法化:強調上帝的榮耀,將上帝
描繪為封建國王,耶穌基督為慈愛朋友,為人類償付罪債。忽略了聖靈的角色。
安瑟倫的補贖說受到許多的討論,儘管它有些爭議點,但對於天主教和更正教的整體衝擊力
卻是重大無比,此觀點受到多數神學家的接納。
對亞伯拉德的批判
雖然亞伯拉德強調上帝的愛是成就救贖的源頭,然而他的理論卻拋棄了上帝的公義以及贖罪
之真正含意。亞伯拉德的救贖觀完全沒有「法律行為」的意義。
根據亞伯拉德的說法,當基督在十字架上受死時,發生改變的是罪人受到基督之愛的影響,
在純粹道德中並沒有提到「死在罪惡與過犯之中」的人類要如何真正的悔改。因此有些批判
者將之謔稱為「主觀理論」。單以上帝愛的屬性涵蓋整個救贖過程,又以人的主觀來解釋基
督之死,將基督的死與其他歷史上英雄烈士的感人事蹟相提並論,容易陷入異端的模糊界線中。
資料來源: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F%BA%E7%9D%A3%E6%95%99%E6%95%91%E8%B4%96%E8%AB%96
救贖的恩典.....讚美之泉
主耶穌在被出賣的那一夜,拿起餅來祝謝了, 就擘開,說:
「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捨的,你們應當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
林前11:23-24
每當我拿起這餅,我記念你
親愛耶穌,十架上你換回我生命,使我回到天父面前,
每當我拿起這杯,我感謝你,我的耶穌,
你寶血洗淨我的罪,使我永遠與罪隔離,
謝謝你為我死在十架上,破碎的生命得以完全,
我感恩,我敬拜,得醫治,得自由,都因你那救贖的恩典
有一泉血~~永遠與罪隔離,永遠與罪隔離,救贖教會,洗得清潔,永遠與罪隔離
英文歌詞 Amazing Grace Lyrics
詞:John Newton.1779 曲:Early American Melody 1900
Amazing grace, how sweet the sound
That saved a wretch like me I once was lost,
but now I、m found Was blind, but now I see
奇異恩典,何等甘甜 拯救了像我這般無助的人 我曾迷失,如今已被找回 曾經盲目,如今又能看見 、
Twas grace that taught my heart to fear And grace that fear relieved
How precious did that grace appear The hour I first believed
神蹟教我心存敬畏 減輕我心中的恐懼 神蹟的出現何等珍貴 那是我第一次相信神的時刻
Through many dangers, toils, and snares I have already come 、
Tis grace has brought me safe thus far And grace will lead me home
歷經無數,險阻陷阱 我已走了過來 上帝保我安全無虞至今 神蹟將指引我回到家
The Lord has promised good to me...His word my hope secures.
He will my shield and portion be... As long as life endures.
上帝給我,美好應許 祂的話給我希望 祂將給予我庇護之地 讓我得著永生
When we、ve been here a thousand years...
Bright shining as the sun.We、ve no less days to sing God、s praise...
Than when we、ve first begun.
我們在此已千年 光芒如太陽一樣耀眼 和最初相比 我們能讚美上帝的時日已不多
Amazing Grace, how sweet the sound!That saved a wretch like me...
I once was lost but now am found Was blind, but now I see.
奇異恩典,何等甘甜 拯救了像我這般無助的人 我曾迷失,
如今已被找回 曾經盲目,如今又能看見
以下是作詞者紐頓牧師的介紹 ※轉載來源不詳
關於作詞者約翰牛頓(John Newton 1725-1807) 生于英國倫敦。父親是西班牙人,從事航海業;母親是英國人,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她因渴望兒子能受良好教育,並為牧師,時常為此祈禱。約翰自幼隨母熟誦經文及聖詩。不幸在他七歲時,母親病逝,而她的禱告在三十年後才蒙應允。
母親去世後,約翰上了兩年學,因寄宿生活嚴謹而輟學。11歲時隨父親上船過著航海的生活,繼而被徵兵,逃役又被捕回。退伍後,在販賣奴隸船上工作,經常在非洲一帶販賣黑奴。他足跡遍四海,道德日益墮落,不久染上了水手們放蕩的生活習慣,吃喝嫖賭,奸詐欺騙,無所不為。日後因鬧事,反在非洲作奴隸之僕,過了幾年非人的生活,幸而他在英倫的父親聽到這消息後,就差人前往營救。
1748年春,從非洲返英的途中,遇到強烈風暴,船險沉沒,他在怒濤中,向神呼求:「神啊!求你救我安抵港口,我將永作你的奴僕。」最後他平安脫險。從此以後,他把自己獻給上帝。
在漫長的航程中,他讀到肯培斯(Thomas Kempis)的「遵主聖範」(The Imitation of Christ),心受感動,矢志悔改。 牛頓說:「只有上帝的恩典,才可能而且可以接受像他這樣一個無理、褻瀆、又做過奴隸交易的人,並使他轉變成為神的孩子。」所以,他才在「奇異恩典」歌詞中寫出「我曾迷失,如今尋回;我曾盲目,今得看見」(I once was lost, but now am found; I was blind, but now I see)。
1754年,他與妻子定居利物浦,以從事觀潮員為生,並隨衛斯理兄弟研讀拉丁文及希伯來文聖經,偶而也證道。1764年他由聖公會按立為牧師。 他在餘生中竭力反對蓄奴。 這首「奇異恩典」是他重生的經驗。
他一直為教會工作,到82歲才退休,當時他說:我記憶力衰退,但我記得兩件事,即我是大罪人,基督是大救主。」在他離世前,他為自己寫下了墓誌銘:「約翰牛頓牧師,從前是位犯罪作惡、不信上帝的人,曾在非洲作奴隸之僕,但藉著救主耶穌基督的豐盛憐憫,得蒙保守、復建並赦免,指派宣傳福音的事工。」約翰牛頓從一個身歷萬劫,遭遇絕境的落難人,轉變為一個博貫群經,榮神益人,蒙主重用的鼎鼎大名宗教領袖,正是「奇異恩典」最好的寫照。
資料來源 : http://www.wretch.cc/blog/aa4509174/32746439
米達部落格導覽:歡迎來到米達想想小園地. 點此讓你逛得輕鬆喔. 希望對您有幫助
或許你對下列文章有興趣:
股市大觀園: 股票買賣,零股,興櫃股票,融資券問題,所有常見問題點此進入一探究竟
留言列表